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刘希军教授带领的关键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教师团队名列其中,是广西高校入围的2个团队之一。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关键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教师团队,了解他们围绕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立德树人,致力于培养服务于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人才的典型事迹,感受我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
我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关键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教师团队
党建引领,塑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师德师风
团队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坚守教育初心,坚持教书育人和言传身教相统一,将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团队育人的核心目标,通过教工支部党建引领、党员先锋模范带动,全面塑造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师德师风,受到广大师生好评。团队共有成员43人,其中中共党员占比76.7%,有国外求学或访学经历的占比51.2%,能够在教书育人中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团队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工第五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团队多人次获得自治区优秀教师、广西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桂林市优秀共产党员、学校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团队培养的学生党员先后荣获广西“学习黄大年精神”演讲比赛二等奖、广西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
团队成员白令安教授被授予自治区优秀教师称号
陈宏毅老师被授予桂林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课程思政全线贯通,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全面覆盖
团队紧密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以地质“三光荣”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为主线,将立德树人、课程育人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团队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基础地质学》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矿床矿相学》省部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获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5项、团队成员白令安教授获得国家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基础地质学》课程及授课教师入选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矿床矿相学》课程及授课教授入选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团队坚持“四个面向”,革新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改革,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相结合,推进一流课程、一流专业、一流学科的一体化发展。团队成员先后主持获得《矿床矿相学》《地球科学概论》《基础地质学》3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岩浆岩岩石学》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所在的资源勘查工程和地球化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所在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22年度获批为广西一流学科A类建设学科;团队成员先后主持或参与获得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团队成员多人次获得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等。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矿床矿相学》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团队成员参与的教学成果获评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团队成员杨金豹副教授荣获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一等奖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胸怀“两个大局”,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团队胸怀“两个大局”,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开展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面向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战略需求, 实现矿产勘查技术突破。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中央引导地方专项1项等国家级项目29项,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20项,到位科研总经费达2844万元。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 取得了深部找矿和资源增储的重大突破,产生潜在经济价值500多亿元。此外,团队立足地方区位优势,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地方行业企业龙头单位,利用深部找矿勘查集成技术在老挝、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联合开展铜、铅、锌、金、锡、稀土等矿产的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实现了面向东盟国家的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推广,累计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项目24项,技术服务经费达5269万元,上述在东盟国家开展的找矿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海外矿产资源保障。
团队成员许成研究员、刘希军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
在马来西亚开展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查
技术成果应用与推广情况
注重成果转化,强化科普惠民,知行合一,甘于奉献
团队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注重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战略需求,开展技术推广服务项目20多项,制定行业规范2项,完成的《2021-2025年桂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通过验收,并由桂林市发布实施;参与编写了《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南岭卷》《中国矿产地质志·广西卷》;组织学术会议,开展学术交流,主办国内外学术会议5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20余场,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30余场。与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联合倡议成立广西海外矿业产业联合会,联合共建了东南亚地区金属矿找矿靶区快速评价技术集成与推广平台,以及中国-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中国-老挝国家地质实验室。
团队利用豆产精国品免费入口地质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面向社会和留学生大力开展多途径、多类型的地学科普教育,年均开放200天以上,累计接待13万余人次,线上受众超过1000万人次,博物馆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西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科普惠民的社会效益受到中国日报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新网广西新闻、广西日报、桂林晚报等媒体的关注。
地质博物馆被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团队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了大批能够扎根西部地区与艰苦行业,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和科研的毕业生。毕业生到广西等西部地区就业人数占60%,到艰苦行业和基层就业人数占50%以上。指导本科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6项,研究生获得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项。多名毕业生获得“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技术能手”“广西杰出工程师”以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地质调查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团结协作,持续发展
面向国家关键金属矿产重大需求为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团队以广西关键矿产资源深部勘查人才小高地团队、“花岗岩风化壳稀土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广西创新研究团队、“有色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广西八桂学者创新团队、资源勘查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等科研与教学团队为基础组建形成关键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教师团队。
团队负责人刘希军教授,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西部引进人才”(原中科院西部“百人计划”)和广西杰青;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12篇,引用达1000余次;获得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主编教材2部。作为《岩浆岩岩石学》自治区一流本科课程、“地球化学”国家一流专业、“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广西一流学科、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的负责人,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甘于奉献、凝聚人心,有效发挥集体教研优势,团队累计新增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科研66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5项;3人入选广西杰青、4人入选广西千名骨干教师培养计划;4人获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晋升正高级职称、11人晋升副高级职称。汇聚形成老-中-青结合,中青年为主,拥有43位成员的团队规模。在团队中建立了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引领的“传帮带”成员成长机制和任务驱动目标明确的成员发展机制。团队团结协作、持续发展,成为包括国家一流专业、广西一流学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在内的专业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